10月30日,在中国大饭店,融360举办了“2015普惠金融CRO全球峰会”,融360首席风控官李英浩发表了讲话。
具体内容如下:
李英浩:
尊敬的吴院长,吴晓灵老师,陈超美女士,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
融360第一次举办这么高规格的会议,为什么我们公司成立四年来,一次会议都没办过。在我们过去四周年,为什么想办这个峰会呢?
因为我们觉得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风险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一个议题。我们觉得,作为一个中立的第三方平台,融360可以为行业做的事情,可以通过我们平台的身份搭建这么一个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讨论的一个平台,一个剧院,让大家共同讨论有关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话题。
从整个峰会的报名情况来看,我觉得我们这次的选择是正确的,虽然整个的场地只能容纳300多人,但是整个峰会有1500人报名,现场有很多嘉宾站在后面,非常辛苦大家。
10月30日,在中国大饭店,融360举办了“2015普惠金融CRO全球峰会”,融360首席风控官李英浩发表了讲话。
具体内容如下:
李英浩:
尊敬的吴院长,吴晓灵老师,陈超美女士,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
融360第一次举办这么高规格的会议,为什么我们公司成立四年来,一次会议都没办过。在我们过去四周年,为什么想办这个峰会呢?
因为我们觉得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风险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一个议题。我们觉得,作为一个中立的第三方平台,融360可以为行业做的事情,可以通过我们平台的身份搭建这么一个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讨论的一个平台,一个剧院,让大家共同讨论有关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话题。
从整个峰会的报名情况来看,我觉得我们这次的选择是正确的,虽然整个的场地只能容纳300多人,但是整个峰会有1500人报名,现场有很多嘉宾站在后面,非常辛苦大家。
非常感谢大家!
同时,我也想说,很多从外地来的同事包括CRO,包括互联网金融的CEO,带来了我们CRO峰会蓝,跟APEC蓝还差一点,但是今天给我感觉非常好,因为北京到了秋天和冬天雾霾很多,我们也希望把这个传统继续,希望我们每年开这个会,把好天气带到北京。
刚才大清在致辞里面谈到了,像我们在美国工作过的这些同事,在美国经历过金融危机,我个人虽然工作时间不算特别长,肯定没有像陈超美女士在美国Lending Club工作30年,但是我也经历过金融危机。
我的第一份工作经历是在CAPITAL1,它是消费金融的业界领先者。我在那儿的时候,2002、2003年的时候,当时CAPITAL1经历了一个很大的危机。2003年的时候,美联储到CAPITAL1进行巡视,它发现它的大数据做得非常好,但是在风险体系和管理架构上非常缺失,它甚至没有一个独立的风险部门。
那么,美联储在CAPITAL1视察之后,给它写了一个…(英文),是一个非正式的监管意见。但是这个意见是公开的,是资产市场能够看到的。
在座的有些老的CAPITAL1同事知道这个事情,这个(英文)发出以后,CAPITAL1的股价应声下降,在最底端的时候,下降了50%。说明像CAPITAL1这样的银行,在风险管控上也有缺失,如果你的风险管理不好,资本市场就会带来风险。
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在过去工作十年,我的第一个教训。
第二个教训,是我在花旗集团工作的时候,大家知道2008、2009年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花旗集团是所有银行里面损失最惨重的,虽然没有倒闭、没有破产,但是几乎破产。如果没有美国联邦政府的救助,很有可能花旗银行就倒闭了。
我印象很深,2008年9月,当时花旗的股价从最高的时候每股55元掉到了每股1美元,我们办公室的开玩笑说,现在终于有钱买股票了,可以把每天一瓶可乐的钱购买花旗股票。为什么呢,也是风险管理的问题。花旗银行是一个全球性的,业务非常复杂的银行,它的业务很多,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有业务,但是因为花旗集团某一个风险管理全面崩溃,造成花旗集团整个被拖到了谷底。
可以说,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和核心竞争力,最近有很多业界人士提出,风险管理也是互联网金融,也是现在兴起的普惠金融的核心竞争力,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互联网的能力,是你的风险管理能力。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同。
普惠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现在是一个蓝海,为什么今天整个的主色调是一个蓝色,包括融360的主色调也是蓝色,普惠金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互联网金融会服务更多的消费者,但是如果普惠金融做不好,蓝海也会很快变成红海。
言归正传,今天跟大家汇报的观点是在线lending,互联网和普惠金融的终极平台。在最近一年里面,我们公司对整个中国互联网金融,对ONLINE LENDING业务进行了思考,我们对这个行业进行了仔细分析,今天我们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思考的结果。
首先,传统信贷业务的营销和业务开展方式,在座有很多的金融机构,包括很大的金融P2P机构,线下业务也占大家业务的比例非常高,线下业务有门店,门店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像平安1代,像阳光保险,或者像陆金所,他们的线下业务已经非常高了,基本上通过门店来进行,这个利用直销团队,也有客服团队,这个不多讲了。
另外呼叫中心,电销中心,大家都很清楚这个模式。
但是我们想讲的是,消费者的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数据是几年前,谷歌在美国进行的一个调研。发现在美国现在已经有80%的客户在贷款和买理财产品之前,会在网上进行研究和搜索,就意味着客户的来源已经从线下逐步向线上迁徙。在网上的客户不仅仅进行搜索和研究,在很多情况下,客户在已经选定金融产品的时候,在网上进行研究之后,会改变金融产品的选择,这个现象在美国已经发生了,在中国,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也会到来。
可以看到海外一些先进银行,一些先进的零售银行,在它的整个业务方式里边,已经逐渐将线下呼叫中心的业务比重进行下降,更多依赖于线上呼叫。一会会讲,有一个数据跟大家分享。
比如我之前工作过的CAPITAL1和花旗银行,线上的业务已经占了他们非常大的比例,在美国流行的一个业务叫做Online Lending,很多银行都开始进行Online Lending的尝试和革命。它的含义就是通过线上去找,对原有的业务方式进行改善。
我们看一下行业里面一些基础信息,为什么互联网这么快地改变了旅游、订票这些传统行业,下面也会改变金融行业。
我们可以看到,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在美国达到70%,这也是近年来成长非常快的。在美国通过手机使用金融服务的,已经接近40%。在中国,智能手机的普及率接近90%,中国有多少人使用智能手机进行金融服务,我们没有统计。但是在中国通过电脑使用金融服务的是很低的,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下一步移动互联网将会改变金融行业这个现象。
这也是融360搜集的数据,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数据。我们现在已经成为国内众多信用卡中心在线上带来流量最大的一家专业平台,我们和很多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中心,包括那些大的国有银行的信用卡中心,我们也了解银行的数据。大家可能第一次看这个数据,在中国国内银行信用卡渠道占比最多的是中信,光大、广发。我两年前在广发工作,我当时拿到的数据,两年前广发的线上渠道信用卡业务比例只有10%,在短短两年之内,这个比例已经从10%上升到30%,这个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再回来看一下美国,像CAPITAL1这样的信用卡银行,它的线上业务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业务,在低端人群覆盖线上业务基本上达到70%,高端人群达到90%。
在美国的payday loan申请渠道,这样一个传统业务,在线上的占比也达到了15%。
大家如果了解美国最近两年在线放贷的趋势,这两年发展得非常快,在去年有三家非常有名的公司在美国上市,一家是Lending Club,第二家叫Ondec(谐音),Ondec是美国在线做小微贷款的公司,也是非常成功的。还有一家公司,Enova(谐音),它也是以线上业务为主的。在美国线上互联网金融,包括线上放贷,已经成为整个美国的一个主流。
在美国银行以外的放贷市场,有500亿美元的市场,大家可以看这个市场很成熟的,从2006年到2013年,它的规模没有变,基本上维持在500亿美元左右。但是线上和线下的比例近两年有很大的改变,互联网在这个行业里面的比重越来越高。
从收入角度来看,虽然在放款金额上互联网还不及传统渠道的一半以上,但是在收入上,互联网已经达到传统渠道的水平。
回顾一下,为什么互联网线上房贷有这么的核心竞争力,它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优点很明显,首先它的产品端能够快速分析客户行为,能够在线上快速搜集数据,然后这些数据制定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在线上搜集的数据远远高于线下搜集的数据,在营销端能够抓住客户营销的习惯,能够推出更好的营销方案。
在风控方面,可以收集很多更独特的互联网数据,通过这些大数据进行快速模型分析,大数据能够在线上贷款业务里面,通过大数据,通过模型改变你的贷款方式。
另外,很明显线上业务没有线下网点的成本,大家知道一个股份制银行在一个一线城市的闹市区开一个网点,它的成本最起码500万,包括装修,包括租赁,包括工作人员,这么高的成本,我相信在今后会无法维持,我相信银行会重新审视银行的网点设置战略,因为很多网点是并不高效的。线上就能明显解决这个问题,没有线下业务的成本劣势,而且还有可能提高线上贷款的转化率。另外,它还减少了线下人员的风险。中国的骗子还是非常多的,不仅体现在客户里面有骗子,他来做业务是伪冒身份,进行团体欺骗和身份欺骗,还体现在从业人员一线人员有非常高的道德风险,里外结合,内外串通,你都不知道你这儿出现的问题是内部的问题还是外部的问题。
现在在银行监管这么完善的地方,我相信银行有很多的风险案件,花旗银行每周都有一两起风险案件。
线上又有什么缺陷呢?首先你要求用户线上提供资料,通过视频的方式,能不能有很好的保障,能不能有一个和客户交互的一个体验,如果客户体验不好,你的转化难度增加了,虽然你的单位成本很低,但是最终造成你的合计成本很高。
还有一个问题,线上的顾客不跟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也增加了客户的违约成本。我在线上可以轻轻松松拿到钱,我不还钱可能也没有什么很严重的后果。因为你没有线下的网点,所以在催收上面必须通过电催和外部的催收公司。
在线放贷有没有成功案例,肯定有,我去年讲了,去年上市的一些公司,我就说最成功的Lending Club。右边这个数据是我从Lending Club去年上市的能源里面提出来的,在传统的金融机构,它的运营成本占它整个的业务经营的6%、7%,是很高的。但是Lending Club通过线上放贷业务将成本降低到2%,大家不要小瞧三个点和五个点的区别,我们现在这个行业的理查只有2.6%,在前两年是3%,现在已经降到了2.6%,这个运营成本的降低直接可以使你的利差翻倍,2%、3%的利差是除了中国以外,其他任何市场是没有的。台湾的利差连1%都不到,如果你的放贷业务成本降低2到3%,放贷利差就能从不赚钱到赚钱。
中国市场中小型参与者更多更有活力。从尖端富裕个人,到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普通大众等等。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财务情况非常复杂。中国有一个个体工商户,他的贷款申请是以个人来申请的,我们风险判断也是以他个人的资质,个体工商户也可以通过线上信贷来解决。
另外,我认为中国市场在线信贷参与者比美国会更多,也会更加有活力。我们知道美国金融市场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市场,它的在线或者数字化的革命往往是金融机构自己革自己的命,像Lending Club等等的机构还是凤毛麟角,但是中国不一样,中国有广大的销售型公司,有广大的银行,还有销售非常火爆的小贷公司,这些机构都是在线信贷市场的参与者,我相信这些机构的创新意识、服务意识是远远高于传统的大型机构。
现在这个市场什么样子,虽然刚开始,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仅仅一两年时间,在线放贷市场已经呈现百花齐放这么一个局面。我们统计了一下市场上的在线信贷业务机构,无论在哪个方面的机构,现在都在在线放款。银行也在做这个事情,但是银行做得好不好,我这边不妄加评判。但是像工行有E贷这样的产品,但是我们很多人都听说过,京东在做京东白条理财产品。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公司,这些创业型公司,它对在线信贷的理念更加支持。
在整个互联网端也呈现移动互联网和传统PC这两个渠道的差别。我们发现现在更多的公司在着眼于移动互联网,在着眼于移动APP,着眼于HY。而传统的PC端的比重会越来越低,这也是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
再看一下中国在线市场的一个演化,也伴随着融360的发展历程。从线上获客,到线上申请,到线上审批,线上放款到线上贷后管理,每一步都有它的发展历程,都有它的痛点和要解决的问题。每一步都有金融机构在里面做不同的阶段,那么在停留在比较早的阶段,还是现在的银行和信用卡中心,它主要通过线上进行获客和申请,并没有涉及到线上审批、线上放款和线上贷后。
但是一些小贷公司,直接从线上获客直接做到线上贷后。将来,线上业务也会变成小贷业务。
另外,我们认为这个行业的生态圈已经建立,中国现代生态市场和基础设施已经趋于成熟。举个例子,从在线贷款举例,主要有身份信息、自制查询和一些其他的信息,这边包括你的个人身份,还包括你的征信机构,有运营商的信息、电商的信息。在其他的数据里面,可能想知道你的在线贷款行为等等,这些数据能不能获取,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在征信领域,除了央行一家以外,还有刚刚马上有八家运营公司,还有一些在线贷款公司。在教育背景查询等等都有一些机构在做,即使像现在的人脸识别和电子查询,都有公司在做。
这里也插播一个小广播,我们融360一年来在在线贷款行业里面的一个反思,我们考虑我们在这个大的行业里面能有很高的附加价值。大家如果关注我们公司可能会知道,我们今年的一些金融机构,就是直接在线上帮助金融机构获得一些放款,包括金融机构进行线上的金融管理,我们通过自己的技术,通过我们的供货能力,帮助金融机构实现一些业务方式。
中国普惠金融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据德勤咨询的数据,从2010到2020年,中国的普惠市场至少翻6倍。这里分为两块,一块是信用卡业务,一个是微贷业务,因为随着信用卡业务的自身深化,信用卡将会在中国覆盖更多的人群。
从2012年整个信用卡行业的贷款一万亿,到2020年会达到5万亿。在2020年,即便有4万亿的比例,也会有很多的消费信贷产生。在2012年,信贷这个行业只有区区300亿,但是预测到2020年,这个行业将达到8000亿。我们即使以不到30%的在线渠道,这个比原来来看,到未来你的在线也会达到两万亿。
刚才讲的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里面,在2010年已经达到5000亿,总共这个市场是13000亿市场。
最后再总结一下,我们认为Online Lending是中国普惠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一个未来,首先传统金融机构将会越来越重视这个渠道,重视这种业务方式。随着银行信用卡中心、随着小贷公司、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创新,线上房贷在融资金融和社会金融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这里面,个人信贷的比例会越来越大,怎么通过大数据进行供货,这是每个金融机构要回答的首要问题。
另外,像征信、反欺诈技术、人脸识别等等基础设施还要继续完善,另外消费者也要更加习惯于在线上进行信贷。
最后,移动金融、移动互联是未来,是线上信贷的未来,而不是传统的PC。
我今天跟大家的汇报和分享就结束,这边有些想法不太成熟,不太深刻,这里希望大家谅解,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本文为网络转载文章,若有权属异议请联系我们删稿。您可以通过官网(www.rong360.com)下方“联系我们”页面,与我们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