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系融360专栏作者“财女苏小妹”原创作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融360官方立场,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丨 壹 丨
在资产配置中,固定类收益产品不仅非常重要,而且是投资者最喜欢的。中国长期刚性兑付的惯例,让很多即使是成熟的投资者,也对固定类收益存在误解,即固定类收益等同于保本保息收益。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所谓“固定收益”,泛指预期投资收益率是某个固定数值或范围。在没有意外的情况下,到期实际收益和预期一样;而一旦投资发生意外,投资者将自行承担投资风险,本金和收益都有可能受损。
所以,固定类收益产品是有风险的。收益越高,风险越高。尤其在国家一再强调要“打破刚性兑付的魔咒”,一再释放“银行也可以破产”信号的关口,我们更要睁大眼睛看清楚。凡是闭着眼睛进去的,大多是流着泪出来的。
投资理财最怕的就是,你盯着别人的利息,别人却瞄上你的本金。想要分辨固定类收益产品的风险,我们就得知道它是怎么来的。
丨 贰 丨
金融的产生是因为资金融通的需求。有人愿意付利息借钱(借方),有人为了利息愿意把钱借给别人(贷方)。但是借贷双方彼此不信任,交易很难达成。于是,信任大使——银行的生意就来了。贷方把钱先借给银行,银行加价再把钱借给借方,赚走利差。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市场上的固定类收益产品只有一种——银行存款。
随着经济的繁荣,资金融通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慢慢地衍生出了新的问题。一些信用好的大企业,不愿被银行薅羊毛,它们向市场直接借钱,方式就是发行债券。这就是另外一种非常重要的固定类收益产品。
有牛掰的,也就有衰蛋的。还有一些企业,没有银行看得上的抵押物,信用又不够,银行不愿意贷款给它。这时候银行的隔壁老王——信托就来了,“你不借我借啊!”信托公司创造了以“委托贷款”为基本结构的固定类收益产品——信托集合计划。投资人购买信托计划,信托公司再把钱贷给企业,投资人收利息,信托公司收管理费。

本文系融360专栏作者“财女苏小妹”原创作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融360官方立场,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丨 壹 丨
在资产配置中,固定类收益产品不仅非常重要,而且是投资者最喜欢的。中国长期刚性兑付的惯例,让很多即使是成熟的投资者,也对固定类收益存在误解,即固定类收益等同于保本保息收益。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所谓“固定收益”,泛指预期投资收益率是某个固定数值或范围。在没有意外的情况下,到期实际收益和预期一样;而一旦投资发生意外,投资者将自行承担投资风险,本金和收益都有可能受损。
所以,固定类收益产品是有风险的。收益越高,风险越高。尤其在国家一再强调要“打破刚性兑付的魔咒”,一再释放“银行也可以破产”信号的关口,我们更要睁大眼睛看清楚。凡是闭着眼睛进去的,大多是流着泪出来的。
投资理财最怕的就是,你盯着别人的利息,别人却瞄上你的本金。想要分辨固定类收益产品的风险,我们就得知道它是怎么来的。
丨 贰 丨
金融的产生是因为资金融通的需求。有人愿意付利息借钱(借方),有人为了利息愿意把钱借给别人(贷方)。但是借贷双方彼此不信任,交易很难达成。于是,信任大使——银行的生意就来了。贷方把钱先借给银行,银行加价再把钱借给借方,赚走利差。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市场上的固定类收益产品只有一种——银行存款。
随着经济的繁荣,资金融通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慢慢地衍生出了新的问题。一些信用好的大企业,不愿被银行薅羊毛,它们向市场直接借钱,方式就是发行债券。这就是另外一种非常重要的固定类收益产品。
有牛掰的,也就有衰蛋的。还有一些企业,没有银行看得上的抵押物,信用又不够,银行不愿意贷款给它。这时候银行的隔壁老王——信托就来了,“你不借我借啊!”信托公司创造了以“委托贷款”为基本结构的固定类收益产品——信托集合计划。投资人购买信托计划,信托公司再把钱贷给企业,投资人收利息,信托公司收管理费。
丨 叁 丨
2007年后,信托逐渐进入大众视野,行业规模持续高速增长。信托公司的生意做得这么兴旺,自然就有人眼红。券商、保险、基金、P2P一哄而上,大家都想来分一杯羹。一时间各种固定类收益产品满天飞,短短几年,规模超过10万亿。
这下银行也坐不住了,资本是逐利的,为了阻止银行存款大搬家。于是乎,银行理财产品隆重登场。
至此,群雄争霸、群魔乱舞的局面正式拉开。
固定类收益产品本质上就是三大类:存款、债券和委托贷款。面对众多的固定类收益产品,该如何进行选择呢?下次更新我再接着和大家分享。
上文已分享过,虽然固定类收益产品种类繁多五花八门,但本质上就是三大类:存款、债券和委托贷款。它们在收益率、期限、流动性方面具有自身差异性,投资者又该如何进行选择呢?
丨 壹 丨
清明节回乡祭祖时,我先生身边没有现金,于是问中中借,中中很爽快地从自己的储钱箱里拿出了一千元。怎么说我也是青少年财商导师,怎么能让儿子对钱完全没有概念呢?于是趁机给小家伙输送了一波财商知识。
我告诉中中,“随便借钱出去是有风险的,为了获得风险补偿,你需要收点利息。为了确保能够顺利地拿回本金和利息,要让爸爸拿他最喜欢的东西做抵押,然后付点管理费放在妈妈那里,让妈妈做担保方。”结果三个小家伙一商量,异口同声地说,“爸爸最喜欢的是啤酒!”全家人瞬间笑喷。
这听起来只是一件趣事,但在理财中却意味着真实存在的风险。现今有些固定类收益产品的底层资产,比我们家三宝口中的啤酒还不靠谱。
丨 贰 丨
我们购买固定类收益产品时,首先得确保我们的本金安全。本金安全性=底层资产安全性+增信强度。底层资产是指借款的用途方向或借款抵押物。增信则包括借款方还款信用度及第三方法律担保和金融中介隐性担保。
固定类收益产品种类繁多,底层资产也各异,我们对底层资产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像左中右这样,以啤酒做底层资产借一千的肯定不行。优质的底层资产一定是那种又值钱,又容易出手,而且价值比借的钱高。比如爸爸的笔记本电脑、PAD、新手机等。
所以我们在购买固定类收益产品时,一定要擦亮双眼。底层资产不明的,尽量不要碰,如P2P;底层资产是泡沫化资产的,如房地产或股权质押也要特别小心。
就增信强度而言,一般中央政府比地方政府信用高,发达地区比欠发达地区政府信用高,央企比地方国企信用高,上市公司比非上市公司信用高,金融企业比非金融企业信用高。
当然,如果我们能通过自己严谨的分析判断,确信某个底层资产与它还款担保的安全边界已经足够高,就不需要第三方金融机构的隐形担保了。就好比爸爸用一万元的定期存款作为一千元借款的担保,那中中就没必要为妈妈的隐性担保买单了。毕竟真出现全国性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性担保可能也没什么用,像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那样,该违约的照样要违约。
丨 叄 丨
确认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再来追求收益率。投资收益率=借方支付的利率 - 增信费用。市场上同样的借贷方,愿意支付的利息是差不多的;但通过不同的金融结构包装,最后到投资人的手里,收益率却大有不同。
而今的市场环境下,一个年回报10%左右的政府工程PPP项目——如果装入银行理财产品中,收益率不到5%;如果装入信托计划中,收益率就有6-7%;如果走私募基金通道,收益率就可以到8-9%。这其中的差价,就是增信定价。
银行信用高且值钱,当然要收更高的增信费用;信托公司一般会提风险准备金,有一定程度的隐性担保,也要收增信费用;私募基金小老弟,就只能收点通道费糊口了;P2P也想做生意,甚至可能要倒贴费用。
这就是固定收益产品的定价逻辑。应用这两条公式去分析某一个具体固定类收益产品,确认它到底是不是安全,盘算它的收益率是否合理。
再有就是根据自身的资金量,持有期限长短和流动性以及各类产品的投资门槛要求,来确认适合自己的。我将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固定类收益产品进行了比较,会有个别差异,仅供参考。

微信公众号:财女苏小妹(richsu23)
银行理财、定期存款、大额存单,三者有哪些区别?可以到微信公众号:融360财秘(rong360licai),回复“存单”查看。

【版权声明】本文为网络转载文章,若有权属异议请联系我们删稿。您可以通过官网(www.rong360.com)下方“联系我们”页面,与我们取得联系。